B0B体育app平台下载欢迎您的访问,请选择合适的语言
电话

0576-80687600

地址

浙江省,温岭市,东部新区

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来源:B0B体育app平台下载    发布时间:2023-12-20 20:25:52
国内展会 阅读(16)

  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和“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制造基因”和“创新精神”深入常州这座城市的骨髓。2020年,常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第16位,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第18位,中国城市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指数排名20强。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新征程,常州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创新再出发,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前列。

  常州位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的交汇地,作为长三角东西、南北两轴交汇的城市,“中轴”是常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标签

  从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常州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大,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和“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常州就创造出“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九条龙”的发展奇迹,成为中国“工业明星城市”,拥有100多个处于国内领头羊的优质工业产品。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常州的产业体系从原来的以纺织、轻工为主转向以装备制造、冶金化工为主,成为国内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城市。

  近年来,常州加快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统筹主导产业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与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产业迭代升级,集中资源、集聚要素,加快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集群整体跃升,形成领跑全国全球的产业标杆。

  工业是常州最自豪、最厚实的家底。从国家制造业门类来看,41个大类中常州有36个,207个中类中有189个,666个小类中有598个,产业覆盖度全国一流。常州有5万多家工业公司,制造业规模达1.5万亿元,12家工业公司营业收入超100亿元,71家上市企业,200多个行业领跑者和隐形冠军。

  在工业领域,常州有值得自豪的“三个全国第一”,有工业“奥斯卡奖”之称的中国工业大奖数4个,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建设项目数16个,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8家,均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正因为有根植于城市肌理的“制造基因”,有非公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肥沃土壤,加上政府精心打造的环境生态,2020年常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第16位,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第18位,中国城市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指数排名20强。

  常州城市创新最重要的优势是产业基础厚实,多达5万多家工业公司,为创新成果提供了最好的应用场景。

  近年来,我国高铁快速的提升,整车制造能力已十分强大,但是在关键零部件制造上与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差距,这关键中的关键便是高可靠性齿轮传动系统,它相当于汽车的变速箱,直接决定高铁能跑多快。此前,这项技术一直掌握在外方手中,是高铁最“卡脖子”的零部件之一。

  2006年,中车戚研所公司从“零技术”开始攻坚,十年时间,对材料、热处理、锻造等所有的环节一一摸索,从设计、工艺、试验验证全流程,到振动、温度控制、可靠性全方位,研发成功了高可靠性齿轮传动系统,为“复兴号”提供了关键的常州元素,成为常州智造的一个典型代表。2016年,中车戚研所也因此获得中国工业大奖。

  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射电望远镜,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其中,“主动反射面技术”是三大自主创新之一,这个技术重点是2225个液压促动器的高性能安全运作,而这2225台液压促动器就是常州恒立液压提供的。经过30年的专注与创新,恒立液压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液压领域的前列,公司市值超过1500亿元,是江苏市值最高的创新型制造业企业。

  2006年,常州开始“科技长征”。每年市委市政府带着企业家“走出去”对接大学大院大所,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资本与创新项目“联姻”。

  以“科技长征”和“展洽会”为引领,常州连续15年搭平台、引项目、聚人才,成功探索实践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科学技术创新常州模式。

  提升城市创新牵引力,人才和项目是重要的条件。常州将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连续多年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广揽各地人才。

  2007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博士杨永岗向常州有关部门递交了发展碳纤维产业的相关材料。当时常州紧抓这一机会,仅仅用了3天,项目落地、资本对接、落户等后续对接事宜就全部办妥。

  创业艰难百战多,起步阶段,中简科技就没有量产,员工工资都无法发放。常州市委、市政府得知消息后,送去150万慰问金,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十年科技长跑,十年磨一剑,中简科技高端碳纤维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2019年5月,常州中简科技在深交所鸣锣上市,被誉为国内碳纤维第一股。

  和杨永岗一样,这些年,常州共引进落户人才项目2260个,34人通过常州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形成“产业企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发展产业”的良好态势。

  在产业+创新+人才的合力推动下,“十三五”期间,常州“经济强”的基础更加厚实,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1.46倍、1.3倍,人均GDP超过2.4万美元。“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0%以上,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左右。“环境美”的底色更加亮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前,摘得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成效进一步彰显,“道德讲堂”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建成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

  “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常州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关键阶段。”在今年新春第一会——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上,常州提出,推动创新再出发是常州唯一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将创新作为常州的“最核心战略”,持之以恒将创新打造为常州的“最硬核力量”。

  到2025年,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将超5000家、人才资源总量超185万人、科技型上市企业超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慢慢的变多的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在常州汇聚,慢慢的变多的创新成果在常州转化。

  在“十四五”期间,常州市区两级将拿出400亿元科创资金,1:4撬动1600亿元社会资本,五年形成2000亿元投资规模,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聚焦顶尖人才引育、科技金融保障、创新企业培育、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ECO”,提升全社会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营造“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创新”的氛围,激发每个人的创新“主人翁”意识,争当创新“弄潮儿”,使创新精神广泛弘扬、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中,常州市市长陈金虎勉励企业强化创新驱动理念,放大技术优势,做强研发平台,继续保持行业领头羊,为常州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鼓励企业、企业家创新的同时,常州始终秉持“懂得、舍得、等得”的创新培育理念,与创新企业形成创新共鸣。市委成立创新委,负责统筹全市创新发展工作,研究制定重要政策,协调推进重大事项。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条块联动一起抓,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集中。市创新办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量化到各环节各岗位,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各地各部门对照每一项任务、每一个指标,抓紧定方案、定计划、定责任、定时间节点,确保落地落实、一抓到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塑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

  此外,围绕“十四五”期间创新工作,常州下发了《创新驱动高水平发展实施意见30条》和《创新发展政策20条》。前者提出到“十四五”期末主要指标争一流、创新要素翻一番、创新生态全构建以及智造产业新标杆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围绕八个方面部署了三十项重点工作。后者针对制约常州创新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从人才引育、金融保障、企业培育、产业链创新、载体建设、院校创新、氛围营造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政策措施,以精准施策推动全社会创新突破。

  打造重大创新平台,对标国际先进,高标准研究建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龙城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设施、重点项目、重大政策落户常州,让创新既有“高原”更有“高峰”。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每年建设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30家以上。建好新型研发机构,在股权架构、运营方式、孵化模式、融资体系等方面大胆创新。推动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书架”搬上“货架”。

  构建以重点园区为特色、高新园区为支撑、双创基地为基础的创新布局。突出重点园区,强化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打造以色列在中国开展技术合作转移的“桥头堡”。突出双创载体,全市“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内一流水准的双创载体空间100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100家。

  通过创新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双向融合”,走出了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的新路,打造更多的“产业地标”。深入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装备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重点领域,梳理攻关任务清单,在海内外开展“揭榜挂帅”,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碳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空天信息、5G通信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建立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集聚“科学家”人才,对引进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全职的海内外顶尖人才,要采取“一事一议”,加快集聚一批“高精尖缺”大才能者。集聚“工程师”人才,大力实施“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符合常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集聚“企业家”人才,既要引进国内外卓越的企业管理者,也要加大对本土企业家培育,打造一支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抓科技金融,以龙城金谷为主平台,鼓励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深入推动“科创苗圃”计划,加快科技公司上市步伐,打通把“知识变成钱”的通道。抓知识产权,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抓服务保障,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和流程,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测试、创投孵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打造更加一流的营商环境。抓场景应用,布局建设150个以上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平台应用场景,形成更多颠覆式、规模化、可推广的示范应用,开创创新价值实现的“蝶变空间”。

无论您需要技术支持
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工作,都可以:

联系我们

0576-80687600